最近一直在思考著 創業 這回事
有句話說: 走舊的路 永遠到不了新地方
這說明了,創新的重要
但說回來,到底是創新創造了需求,還是需求造就了創新,這就像是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
兩者都對,也沒甚麼解答可言
偏偏創業這回事,是需要風險評估的
然而你的評估...是否需要眾人的認同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
尤其是,有人說過,不要去問你的長輩創業好不好
WHY??
因為他們總是用他們過去的經驗去解答你的問題
能夠開明的去幫你分析這件事情的長輩,不多...
這是他們擁有比我們多經驗的原罪
現在有的職業,早在20年前可能都不存在
那麼你的創業,是否要尋求他們的認同??
我的想法是,可以聽聽看,但不見得要放在心上??(這很困難對吧...
創業困難的地方就在於,當身旁每個人都跟你說不可能,做不到的時候,你還能夠堅持下去
這件事情,是否跟"不符合市場需求"有所矛盾??
即便,你提供的方法,真的解決了某一個問題,人們也不見得需要你
相對來說,這或許也是另一種思考,你是否聽到了你的市場??還是只是聽到你身旁周遭的人的話??(也就是聽錯人了)
這件事情,又或許是讀心理系的另一個原罪,人們回答得有時候不見得是他真正的答案,又或者是他回答A,但其實他的行為是做B
所以這時候,整體的調查方式,就會變得相當繁複,不只是要觀察他的反應,還要琢磨對方的行為模式
也就是所謂的,要認識一個人,不是要聽他怎麼說,反而是要看他怎麼做
同樣的還是要繞回原題
假使你做的是新創,或者是一種未來,只不過需要去"教育"顧客的話呢??
你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就不準確了??
我想這或許會是 研究者 和 創業家 的其中一種不同
研究者觀察的是現有或過去的資料
對於創造潮流,開拓新行為模式的任務不太像
對創業暫時還沒成功的人們,有句話想說,或許不是你的模式or產品or服務 不夠好
;而是你的東西還不夠符合現在的潮流or現有的市場or當下的族群。
不要放棄,持續修改(換個市場、調整一下對象、彈性變化一下目標)
好好活下去,持續努力,總會熬到你出頭的那一天